有人天天读书,有人每周买书!听听这些文化人的阅读分享 | 2023世界读书日 全球聚焦

2023-04-23 21:02:02来源:周到客户端

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。在今年的“4·23”世界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上,发布了《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》。报告指出:

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6.83%,人均阅读超13本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阅读率,但纸质书支出为数字阅读的近2倍,仍然为市民所钟爱。71.84%的市民倾向于主动阅读,近八成市民在过去一年里使用过公共文化设施,书展、二手书交换、读书会是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公共阅读活动。新型书店作为都市文化新空间受到市民青睐,书店的公共阅读属性和社交属性凸显。

本期的新闻晨报·周到《上海会客厅》节目,我们邀请多位来自文化界、出版界的嘉宾就这些话题分享他们的阅读感言,并请部分嘉宾将他们的阅读感言进行了朗读。


【资料图】

读书之乐,在于兴趣爱好

曹正文(米舒):上海作家、小说家、藏书家,执编“读书乐”“夜光杯”副刊32年,个人专著76部,主编丛书121部

今年买的几本书:《汉朝被掩盖的真相》《活在洪武时代》《身体的媚术》《品物记一一重温古人的优雅生活》《一个宋粉的宋朝观察》《宋仁宗:共治时代》等。

我说的读书,不是读规定书目,也与名家推荐的书单子不同。 我以为读书之乐,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书目 ,首先是你喜欢的书。比如我少年时最喜欢的书是《唐诗三百首》,还有《没有寄出的信》与《金蔷薇》,前者是苏联作家阿捷里·库图依,后者是苏联作家库·巴乌斯托夫斯基;青年时代我最喜欢的书是《古文观止》,尤其是韩愈、欧阳修、苏东坡的散文,柯南道尔、阿加莎·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与金庸、古龙的武侠小说;中年时,我读人物传记与散文小品,重读《史记》《新唐书》《宋史》与《明史》。

作家米舒的读书之乐来自:新闻晨报00:0001:47

作家米舒的读书之乐

我认为,人的年龄不同,喜欢读的书目也会发生变化,但优秀的作品会一辈子震撼人的灵魂。如笛福的《鲁滨逊飘流记》,薄伽丘的《十日谈》,大仲马的《基度山伯爵》,夏洛蒂·勃朗特的《简·爱》,哈代的《苔丝姑娘》、巴尔扎克的《贝姨》、列夫·托尔斯泰的《复活》、凡尔纳的《海底二万里》、罗曼·罗兰的《约翰·克里斯朵夫》、莫泊桑的《一生》和德莱塞的《天才》与《珍妮姑娘》>

阅读本身才是至关重要的

周立民: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、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,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工作

目前在读的书:《俗世奇人(肆)》《霞满天》《约翰生传》《西北往事三部曲》《我们自身的外人》等。

从这次《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》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,书展、二手书交换、读书会三项是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公共阅读活动。这一方面说明,上海这些文化活动已经比较成熟,受众的认可度较高;另外一方面,也体现了公众的一种需求,即 个人阅读后进行交流的渴求 ,人毕竟是社会动物,需要在群体中释放自我,哪怕像读书这样特别个人的事情。

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问题,这次公布的数据,似乎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想法,我从不认为它们是对立的,甚至是你死我活、谁取代谁的问题,它们完全可以是并行不悖的,相得益彰的。不必再强调什么形式了,把关注点放在这上面没意义,每个人按照习惯选择嘛,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选择,比如我旅行的时候会多看电子书,在家里多看纸面书。 阅读本身才是至关重要的 。

几十年来,我坚守每天读书的习惯

惜珍:上海作家,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,近年来著有《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》(全三册),《上海:精神的行走》(上下册)

最近读过的书:《巴黎只有一条街》《托斯卡纳艳阳下》《瘟疫之夜》《去年天气旧亭台》《望江南》等。

春暖花开时节,我们迎来了第28个世界读书日。世界读书日是读书人的盛大节日,这一天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围绕着读书这个主题,是读书人最为幸福的时光,它和烂漫的春光如此契合。

互联网时代,阅读的途径越来越广泛,手机上充斥着各种有趣的碎片知识,光是浏览就会占据大量的阅读时光。 但我还是坚守着几十年来养成的每天读书的习惯 ,闲暇时一杯清茶,一本书,于我是一种享受,是一种生活方式。我喜欢纸质书的味道,一卷在手,心会沉静安宁下来。读书是灵魂的一次独行,是生命的救赎,读书的过程是和智者对话的过程,生命因此而充满张力。我至今保持着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读书习惯,读书时喜欢用笔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和批注,这就像之前在大学里上课时详细做笔记一样,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,并有助于促进思考,如是,这本书就没有白读。

中老年群体喜欢上了听书

罗英:资深出版人、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、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

最近读过的书:《古建巡礼》《古建之美》《长长的回廊》《一切境》《姑苏味》《为荷而来》《梅事儿》《魔灯》等。

昨天(4月22日)早上醒来,看到了《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》。作为一名出版人,尤其关注的是每年的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的调研数据的变化。根据这次发布的调研结果看,前者已经超越后者。

今日,数字阅读俨然已是一种生活学习方式,阅读年龄段也是全覆盖。想起来我家的一件“小确幸”。作为“家庭煮妇”,曾经我家的周末即景是:我在厨房“拳打脚踢”,女儿上网,先生躺平看书。心中常常忿忿不平,但要让先生做点家务,那是“没得商量,谈也不要谈”。自从女儿送给先生一副大耳机后,先生喜欢上了听书,居然大耳机戴着,乐呵呵地干起了家务活。连出门买个菜也戴着耳机,骑个小黄车。看到先生的这个背影,我竟然有点小感动。 后来发现,在中老年群体中,听书已经蔚然成风 。

数字阅读反超纸质书阅读,令我有了如下思考:

如我这般在图书分类里从事图文书、画册的编辑,这类图书目前还是以纸质书阅读为主,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?只要书架还在,纸质书永远不会消失,我们是不是应该像玉雕家琢玉那样来做书,让我们的书变得更有收藏价值,甚至于首版画册也可以NFT,未来可以有大大的升值空间。

从编辑出版的角度看,可变的是图书的形式,从有形到无形,而永远不变的是内容。“内容为王,为读者提供真正的精神食粮。”这是编辑心中的一杆秤,当铭记在心。

纸书有幸福妥贴感

何菲:专栏作家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二级音乐编辑

今年读过的书:《魔都》《两地书》《近代朝鲜与日本》《巴黎记》《设计与死》《觉醒的年代:1919年前后的中国》《平成东京十二面相》《爱情和其他魔鬼》等。

有人说纸媒已死,但没注意到真正的意思“但文字不死”。轮换的只是载体形式,不变的是内容为王。好的文章可以广为传播历久弥新,因为在人类所能表达深意的感官信息里,文字对情感的加成作用是非常明显的。文字里藏着一个天堂,任它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,甚至日后可能出现的元宇宙阅读,核心仍是内容。

作家何菲的阅读分享来自:新闻晨报00:0001:17 作家何菲的阅读分享

每晚睡前我会看纸质书,工作再忙,每周还会去一次书店买两本书,书非买不看。 纸书带来的 幸福妥贴感是再高级的数字阅读器无法取代 的 ,纸书让我觉得一天之中还是很有内容力,没有荒废与虚度。

我喜欢沉浸在书香氤氲之中

黄沂海:上海作家、收藏家、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

今年读过的书:《十六次境外金融并购》《中国货币简史》《四十年艺坛回忆录》《我在中国二十五年》《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》《那些远离庸常的花儿》等。

自从有了网络,据说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了,科技突飞猛进,淘书、买书乃至读书的需求统统可以在网上解决。不过我还是 喜欢逛实体书店的感觉,沉浸在书香氤氲(如今还弥漫着咖啡香)的空间里 ,与爱阅读的同好不期而遇,同书店掌柜的聊上几句,间或参与店堂里的文化讲座活动,身临其境收揽智慧与快乐,很有幸福感与满足感。

若干年后,翻起某册书籍,忽然记起自己曾经在那家书店驻足,阅读场景随同精神生活瞬时变得立体而充盈起来。这种感觉,就如同我看书依然喜欢手捧实体读物,觉得文字还是印刷在传统纸质媒介上来得实在,来得好看。任何时候,书店比烟杂店、足浴店多,这个社会才有意思。

碎片化阅读,其实是个伪命题

何振华:资深媒体人、上海作家、杂文家、评论家

今年读过的书:《印度的遗产》《存牍辑览》《寒夜》《法兰西道路》《反回忆录》《朱厚泽文存》《远山淡影》《无可慰籍》《克拉拉与太阳》《悠悠岁月》《美国宪法中的共和主义》《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》《聂绀驽旧体诗全编》等。

春节前后迄今,我买了近两千元纸质书。而这份书单列出的廿几本书,有我今年以来读完了的,有我这两年来断断续续仍反复在读的书,此外,还有几本中外理论著述,读得慢,读得细,边读边作笔记。以前的我出门远行时,总会带上两本书,这个习惯现在坚决改掉了。理由很简单,或轻松或疲惫的旅途中就不必再平添缘于任何文字的丝毫牵累了。

我忽然想到金克木老先生的一本书名《书读完了》, 所谓碎片化阅读,其实是个伪命题 ,网上海量真假泛滥的信息甄别,至少从来都没影响过我的“手不释卷” 。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白应该怎么样?还是为了明白能够做什么?“书读完了”,我理解金老这句话的意思,在他既是表明了一种期待,更是有遗憾有无奈。

作家何振华的阅读分享来自:新闻晨报00:0002:32 作家何振华的阅读分享

能让我们手不释卷的文字及时间包括精力都是一样的少。生活本就是个人的种种书写,你觉得你的心在一无用处的时候,能安放于那几本厚厚或薄薄的字里行间,你已经是一个丰沛的人了。行走在这个世界,能读出稻粮的基因里有属于自己的芳甸,你我应该就是具备这样精神的很精神的人。我的书单不长,很沉,复杂也简单,沉到读一页有时会想一夜,复杂到或拍案或搁置,简单到边读边入梦,醒来喂猫粮。书与我的关系,从来是旧雨是新知,相叙纸页声里,不关窗外繁华。

办读书会,与书结缘

赵卿峰:上海苏河湾读书会会长、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会员、上海新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员、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、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员、上海静安区作家协会会员

今年读过的书:《世间多好事》《特别认真地生活》《人生的底气》《不用别人的脑子思考你的人生》《不负我心》《在岁月中远行》《真希望我爸爸看过这本书》《半小时漫画世界名著》《小林漫画人间烟火气》《小林旅行摄影笔记》《探秘大上海》《人间杭州》《风雅苏州》《无锡旅情》《香港掌故》《在印度看印度》《终有一人,为爱寻城》等。

我酷爱阅读学习, 读书、淘书、买书、藏书、写书,办读书会,与书结缘 。业余时间我最爱逛书店、书城、旧书市场和网上书店,以淘书为乐。每年举办的上海书展,我从未缺席,每次都是满载而归。日积月累,家中已有上万册藏书。每月花费在买书、订阅报刊上的费用近千元。去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《勤为大家乐》(与孙继军共同编著),讲述“滑稽梅花”第一人张克勤老师的故事。

工作之余,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沉浸在书香之中。在上海和太仓的家中,我们专门开辟了四间书房,分别命名为“明心轩”“启慧书屋”“博舒斋”“晶新工作室”,打造了家庭式图书馆。

2015年起,在北站街道和永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,我通过创办苏河湾读书会,把阅读学习的氛围从小家拓展到了大家。在这八年的书香时光里,苏河湾读书会开展了百余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,会员人数从最初的十多人,逐步扩展到今天的五百多人,会员里既有耄耋老人,也有年轻人,其中还不乏知名作家、学者、媒体人、剧作家、书画家、摄影家、演员。书是文化的源泉,书是友谊的桥梁,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——读书而走到一起,与书为伴,享受最美的愉“阅”时光。

各位读者朋友,侬欢喜阅读伐?侬会经常去书店买书吗?侬最近读过哪些书?欢迎在留言当中一道分享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当前短讯!《龙城》东霓知道雪碧是自己女儿吗_东霓为什么要破坏西决
下一篇:最后一页